立冬名片
- 中文名立冬
- 外文名BeginningofWinter
- 代表寓意表示冬季開始,萬物自此閉藏
- 氣候特點由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過渡
- 季節冬季
- 時間點每年公歷11月7-8日之間
- 太陽位置太陽位于黃經225°
- 前一節氣霜降
- 后一節氣小雪
- 風俗活動補冬、賀冬
- 風俗食物草根湯、羊肉湯、餃子等
- 農事活動耕肥水管理、做好防凍措施
- 養生滋陰潛陽、少食生冷
- 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 屬性二十四節氣的十月節令
- 斗柄指向斗指西北
季節劃分
傳統四立法
依據天文劃分: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冬季是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225°)為始點,至下一“立春”結束!傲⒍币馕吨L雨、濕度、光照、氣溫等,處于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后萬物開始閉藏。反映了氣候、物候等多方面特征。候平均氣溫法
依據氣溫劃分:根據氣溫變化劃分,不考慮物候以及降雨量、光照等要素。劃分方法采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法,按候平均氣溫法劃分的四季,以候平均溫度(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至候平均溫度10℃以上時結束。入冬,意味著氣溫已穩定下降到10℃以下,天氣寒冷了。著作記載
立冬
寒冬景象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于拆。雉入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队衿芬嘣唬候,大蛤也!赌印酚衷唬喊,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墩慢斀洝吩唬候状笳邽檐囕啀u嶼,月閑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抖Y記之注》以謂雉,由于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于淮為蜃。
《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熳幽她S。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备哒T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睍x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庇帧按竺弊颖編r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睎|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
七十二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磥,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贝斯潥馑呀浤芙Y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氣候特點
立冬—小雪(十月小陽春)立,建始也,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季節類節氣。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面變化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我國南方地區(低緯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濕度大,季節轉換時降雨量、風暴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少雨、少風暴,季節轉換時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北方地區(中緯地區)四季氣溫變化分明。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傳統上是以二十四節氣“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地球位于赤緯-16°19',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變小,白晝時間縮短,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間,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在南方部分地區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北方地區,在進入冬季前至春季這段時間都很寒冷,冬季幾個節氣的氣候變化不明顯,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立冬至小雪節令(相當于農歷十月)期間,常會有一段溫暖如春的天氣,以致一些果樹誤以為春天到來,二度開花,正所謂“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在冬天季節,所謂“冷在三九”,“三九天”之前通常不會很冷。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每“九天”算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自冬至節氣起,開始進入“三九天”,強冷空氣南下頻繁,氣溫驟降,天氣寒冷。所以,冬季真正寒冷,是在冬至后。天象變化
上古時代以斗柄指向確定季節交替,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斗建,當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北方位時為立冬節氣,F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太陽黃經達225°時為立冬節氣,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地理現象
我國地域廣闊,位于低、中、高緯度。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范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氣溫變化明顯。高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60度到南北極之間的區域,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陽輻射最弱的地帶。不同的緯度,其氣候有很大差異。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根據天象變化來劃分,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F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溫變化劃分,采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該分類法規定:候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22℃的時期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時期為冬季,介于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度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溫”基本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不很明顯,與“候平均氣溫”不一致。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于四季氣溫變化分明的中緯溫帶地區。候平均氣溫法劃分的四季,在中緯地區,雖與氣溫明顯變化基本相一致,但各季的長度并不一樣。
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民間習俗
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立冬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是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各地溫差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大,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立冬后,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早已是風干物燥、寒氣逼人。在南方有的地區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我國嶺南的南部與北部溫差較大,冬季一般只有北部降雪,南部極少降雪。按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標準,候平均溫度10℃以下算入冬,我國海南在以氣溫變化劃分的立冬標準上,屬全年無冬。節氣養生
立冬后,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標示秋季少雨干燥氣候漸過去,開始趨向陰雨寒凍天氣。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中國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進入“立冬”節氣后,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下降日趨明顯。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溫熱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吃餃子:
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當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東棗莊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
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滋補原則:
從立冬開始。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以增加肌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時節的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蛇m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御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里所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中醫古訓: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币簿褪钦f,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銀杏果等。
這里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于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農事活動
諺語
全國
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北方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卜;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南方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春后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