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名片
- 中文名冬至
- 外文名WinterSolstice
- 別名冬節、日短至、亞歲
- 代表寓意陰氣至極,陽氣漸生
- 氣候特點低溫
- 季節冬季
- 時間每年公歷12月21或22或23日
-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270°
- 前一節氣大雪
- 后一節氣小寒
- 風俗活動享祀先祖,辦宴席等
- 風俗食物姜飯、水餃、湯圓、羊肉湯、包子等
- 屬性二十四節氣的十一月中氣
- 斗柄指向斗指子
- 隱含意蘊陰陽交割、萬物亡寂、生機禁閉
- 節日起源時年八節、拜神祭祖
- 三侯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歷史淵源
節氣劃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岸墓潥狻笔巧瞎呸r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岸墓潥狻痹员倍菲咝嵌繁D指向確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廿四節氣有著密切關系。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時間,北斗七星會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古老天文學稱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為“建”,“建”代表斗柄頂端的指向!笆陆ā焙汀岸墓潥狻笔歉芍v的基本內容,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惫,斗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立春為歲首。斗柄指向確定的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當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
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以土圭測影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這天(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捌綒夥ā笔菚r間平均法,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捌綒夥ā眲澐值墓潥,將冬至排在“二十四節氣”首位,始于冬至,終于大雪。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岸夥ā笔歉鶕栐诨貧w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所以二十四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岸夥ā眲澐值墓潥,始于立春,終于大寒。當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傳統節日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相關傳說
周公測影
土圭測影相傳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采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圭表)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渡袝ぢ逭a》中說: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的目的是找出“土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名稱釋義
冬至冬至,古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稱。地雷復卦,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庇种^,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中說道:(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痘茨献印罚骸熬嗳斩了氖斩⒋。節日習俗
南方
冬至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不少地區有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图胰苏J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要吃餃子也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天文意義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日,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黑夜越長。冬至是一年里太陽最偏南的一天,是太陽南行的極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正午太陽高度也逐漸升高。
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天文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在南半球的時間比在北半球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冬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23°26′S)向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增長。坊間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出自《恪遵憲度抄本》)。其實嚴格來講,冬至節氣反映的是陽光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的偏移規律,冬至節氣的到來標示著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非是陰陽概念中的陰氣最盛的一天,“陰陽五行”即屬于“干支”范疇,“陰陽”的消長,是以“干支”為推算依據。
注: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34′,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氣候特征
寒冷開始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北半球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立冬,表示進入了冬季,并不是進入冬季就意味著開始寒冷,因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很冷。所謂“冷在三九”,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之后。由于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是因為冬至這天北半球雖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這并不是最冷的時候,這是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此時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后,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時至冬至,民間便開始“數九”計算寒天了。數九,是中國民間一種計算寒暖日期的方法。俗語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是從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三九”時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便春深日暖、萬物生機盎然,是春耕的時候了。數九方法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于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睌稻攀枪湃耸朗来谏a、生活實踐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反映和天氣征兆的經驗總結。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的只有我國部分地區,并非全國各地都如此。在歷史發展中,各地的人們也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象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歌謠和順口溜!皵稻鸥琛痹谀媳备鞯囟加,不過歌詞版本略有不同。
各地氣溫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冬至這天我國北方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常常是銀裝素裹;江南地區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通常在10℃以上。節氣時間
常見日期
斗指子,太陽黃經270°,為冬至。正月建寅,十一月為子月,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例如:2019年冬至具體時間:12月22日12時19分。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注:平均時間法(1645年以前使用)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與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的推算方法不同,各節氣的具體交節時刻不一樣。
在天文上,”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運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節日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古人喜賀冬至,今人雖多不以為節,但冬節再怎么說也是“時年八節”之一,吃貨們還是不會放過這有著各種冬至特色美食的節日的: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臺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普遍吃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山東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數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數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滕州羊肉湯主要將羊骨頭一起投入大鍋里熬湯,再將切成砣的新鮮羊肉與清洗干凈的羊雜一起投入湯鍋中煮。煮熟后撈起來瀝干,然后切成薄片放入滾開水里一氽,再倒入湯碗中,沖入滾燙雪白的羊湯水,撒上碧綠的蔥花,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羊肉湯就做成了。配上一個由辣椒油、花椒面、鹽、味精等調和就成羊肉湯。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潯∽嫦,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浙江臺州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里喜歡咸的冬至圓,咸圓就是在糯米團里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干、冬筍、香菇、紅蘿卜、白蘿卜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江蘇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安徽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潮汕、閩南地區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
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紅棗桂圓燒蛋制作
原料:桂圓干,紅棗(可放可不放),雞蛋,水,紅糖/冰糖(可有可無)。
做法:
將剝好的桂圓干(和紅棗)快速的沖洗一遍,放入煮鍋內,加適量水。
用大火將桂圓(紅棗)水煮開,然后調成最小火慢慢篤15分鐘。
15分鐘后,可見桂圓(紅棗)已經如圖一樣泡開脹大了。
將雞蛋直接打入桂圓紅棗湯中,開中火將雞蛋滾一分鐘后,調成小火將雞蛋再燜約1到3分鐘
將湯盛出即可。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并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準備好所有食材。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混合拌勻。
把南瓜削皮去籽切成薄片放在碗中。
蓋上蓋子,把南瓜碗放入微波爐,分次轉8分鐘左右,直至南瓜軟爛。
南瓜碗從微波爐中拿出,趁熱加入白砂糖,攪拌均勻。
用湯匙把南瓜壓成南瓜泥。
把南瓜泥倒入糯米和粘米粉盆中。
用筷子把南瓜和粉攪拌成雪花狀,如太干可以稍微加入一點牛奶或者清水。
用手把面糊揉成光滑的面團,然后搓成長條,分成大小相當的坯子。
把坯子放在手中壓扁。
放入適量的紅豆沙。
把放有紅豆沙的面團收口,輕輕地在砧板上按成餅狀。
把南瓜餅兩面沾上面包糠。
鍋中倒入適量的植物油,放入南瓜餅,用小火煎至兩面金黃色即可。
出鍋后的南瓜餅放在廚房餐巾紙上吸走多余的油即可裝盤食用。節氣地位
詩詞
《小至》——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汤C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度荽D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莆锊皇忄l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闲稳菸岐毨,天邊風俗自相親! ≌绒佳┖笈R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恼鄞藭r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氲眉抑幸股钭,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夜寄京師諸弟兼懷崔都水》-----韋應物 理郡無異政,所憂在素餐! ⊥搅钊ゾ﹪,羈旅當歲寒! ∽釉律粴,陽景極南端! ∫褢褧r節感,更抱別離酸! ∷窖嘞屏T,還齋夜方闌! ″淠怀量沼,孤燈照床單! 澫δ,寧忘故歲歡! 〈ㄍ净杏棋,涕下一闌干。諺語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春節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活動
九九消寒圖冬至節,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成書于兩漢之間的《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蹦康脑谟谄砬笈c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據說從周代起就有在冬至祭祀活動。周人以冬十一月為正月,冬十一月一日為歲首,周的冬十一月一日歲首與現行“二十四節氣”的冬至日期在同陰歷十一月。
《史記·孝武本紀》:“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边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清代的《清嘉錄》中說:“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國內部分地區一直延續著此習俗。針灸通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生。把艾條點著后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于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于35℃者為體溫過低。由于老人出現低體溫后,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癥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養生
中醫認為:女性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屬性,女屬陰,為涼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等不適癥狀。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溫暖的呵護。那么,冬季女性該如何養生呢?
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于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癥狀,損害健康。
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御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注意養肝護肝
對于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