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名片
- 中文名大暑
- 外文名GreatHeat
- 代表寓意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 氣候特點高溫酷熱
- 季節夏季
- 到達時間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20°
- 前一節氣小暑
- 后一節氣立秋
- 風俗活動曬伏姜,燒伏香
- 風俗食物飲伏茶
- 農事活動搶收搶種,抗旱排澇
- 養生補脾健胃
- 三候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 屬性二十四節氣第十二節氣
- 所屬月份農歷六月中
- 漢語拼音dàshǔ
節氣由來
簡介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笔郎衔灮鹣x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典籍記載
大暑
大暑,六月中。解見小暑。
腐草為螢。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睹姟吩唬红谝。另一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解見前。
土潤溽【rù】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
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郁,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天氣特點
基礎天氣
平靜書齋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
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恰如左河水詩云:“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閑煩靜在蠅蚊?v逢戰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比绻笫钋昂蟪霈F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這里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后,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里,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后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后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具體特點
高溫酷熱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更加炎熱。在《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中,從30年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統計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出現在7月下旬,絕大部分省區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都是出現在8月上旬,剛好都出現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時期。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笔顭岢潭葟男〉酱,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后也是爐火最旺。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有很多,如安慶、九江等。每年最熱的地方也不相同。2003年6~8月的最熱城市是福州、杭州、長沙和南昌。當然最熱的“火爐”,要屬新疆的“火焰山”——吐魯番。大暑前后,下午的氣溫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詩人肖雄在他的《西疆雜述》詩集中寫到“試將面餅貼之磚壁,少頃烙熟,烈日可畏!庇纱丝梢,“火焰山”的美稱的確名不虛傳。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梢,高溫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條件,伏旱區持續的大范圍高溫干旱的危害有時大于局地洪澇。除長江中下游地區需要防旱外,陜甘寧、西南地區東部、特別是四川東部、重慶等地也要防旱。
實際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臺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范圍伏旱。節日民俗
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臺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按笫畲蓖耆凑张f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后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顒娱_始后,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按笫畲弊罱K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后,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后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谷豐登,生活安康。臺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姜汁調蛋的風俗,姜汁能去除體內濕氣,姜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莆田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臺灣
大暑節臺灣周圍的海域大多布滿暖水魚群,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臺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征意義是團圓與甜蜜。日本
大暑節氣日本人會在社區里架起了長長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條放到竹筒中過水冷卻,供大家品嘗。據說吃過這種竹筒冷面后夏天不會中暑。其他
喝暑羊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吃鳳梨
大暑期間,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相關農諺詩詞
農諺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
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大暑展秋風,秋后熱到狂。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
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農事詩
大暑處在中伏里,全年溫高數該期! 『闈碁暮r出現,防洪排澇任務急! 〈合淖魑镒泛团,防治病蟲抓良機! ∮衩兹斯硎诜,棒穗上下籽粒齊! ∶藁ü芾眄毢葑,修追治蟲勤鋤地, 頂尖分次來打掉,最遲不宜過月底! 〈蟾惴e肥和造肥,漚制綠肥好時機! ∮昙驹炝掷^續搞,成片零星都栽齊, 早熟蘋果揀著摘,紅荊綿槐到收期! 「邷仡A防畜中暑,查治日曬(病)和爛蹄(病)! ∷腥毖豸~泛塘,日出之前頭浮起, 礬水潑灑鹽水噴,全塘魚患得平息。詩詞
南朝詩人徐勉在《晚夏》詩中寫道: “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 『申幮焙洗,蓮影對分紅! 〈藭r避炎熱,清樽獨未空!薄 ≡娬f夏夜納涼,從房中來到花叢中,席地而臥,欣賞水中蓮荷,眼前又有美酒相伴,十分愜意。
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詩云: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Ш焺游L起,滿架薔薇一院香!薄 ∩酵す艠鋮⑻,人跡罕見,薔薇飄香,周身清涼,好一幅別開生面的山中消夏風俗畫。
李白《夏日山中》詩曰: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摻頀焓,露頂灑松風!薄 懗隽耸⑾臅r節赤身取涼的狂態。
白居易《消暑》詩說: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矍盁o長物,窗下有清風! ∩嵊行撵o,涼生為室空! 〈藭r身自保,難更與人同!薄 ≡娙苏J為在室內少放東西,心平氣和坐于窗下,清風便會自然而來,涼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王維在林茂竹翠處納涼時,給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盍秩瞬恢,明月來相照!薄 ≡娙苏J為,只有古樹參天、寧靜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納涼的理想去處。
楊萬里亦有同感,他在《暮熱游荷花池上》寫道: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苫ㄈ肽邯q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薄 “咽⑾牡难谉崤c乘涼的快意寫得意趣盎然,可以說是描寫傍晚在荷花池畔納涼的絕妙之作。
清代江堤的《消暑詩》: “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 ★L來無質堆紙上,巧借柳枝相形容!薄 t寫出了一個柳下納涼、清風拂面的清涼世界。
左河水的詩《大暑》云: “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閑兩厭是蠅蚊! 】v逢戰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薄 ∶鑼懥宋覈诖笫罴竟澨鞖饪釤、干旱少雨、蚊蠅叮人情景。
在酷熱炎炎的夏日,吟詠著古人留下的這些避暑詩句,如臨其境,頓生絲絲涼意,夏日的暑氣也仿佛隨之而去?上噍^于避暑消夏之愜意率性的表達,有的詩人則聯想得更深一層,更接地氣和民情。如宋代詩人戴復古的《大熱》詩云: “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 ∪f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熱! 【窗俟惹,亦是暑中結! √锼腥鐪,背汗濕如潑! ∞r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詩寫極盛夏的炎熱,更襯托出農夫耕種的艱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